是两回事儿,他以前没怎麽接触过军务,希望不要太难。
经略司的主要有经略使、经略副使、参谋官、参议官、管勾机宜文字、管勾书写文字、勾当公事等官,经略使一般由文臣知州兼任,副使为武将。
和其他衙门差不多,即便是主管军事的衙门也必须由文官当一把手,顶多让给武将一个副职。
狄青以武将的身份担任经略使,经略副使的位子就得让给文臣,如今的这位经略副使是当年推荐种谔镇守青涧城的延州知州陆诜。
先前种谔取绥州,陆诜陆大人主张不与党项起冲突,官家嫌他对外的态度太软弱索性把他调到京兆府旁边的商州当知州,顺便兼任永兴军路的经略副使。
陆大人对外的态度不行,但是理政能力实在出衆,京兆府这边有狄青撑着容不得他软弱,他安心管民政就行。
参谋官、参议官、机宜文字、书写文字都是经略使的亲信,不过其中三个都是经略使来建议任命,只有机宜文字这个职位经常由宗室子弟或者官家看好的文臣来充任。
在机宜文字的位子上干几年,干的好高升,干的不好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,秦凤路一把手李师中李大人就是这麽升上来的。
这麽一连串儿的官员除了经略副使必须是武将其他都是文臣,虽然经略司主管军事,但是真正带兵的是都监、巡检、钤辖这些武将,人家有专门的巡检司、钤辖司。
职权分的太细,每个衙门都得有其他衙门配合才能正常运行。
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,如今的永兴军路经略司只要狄大元帅不在就是文臣的天下。
陆诜陆大人平等的看不惯所有只想打打杀杀的武将,平时只待在商州,有什麽事情也是命人来回传消息,而经略司的其他官员都是狄大元帅的亲信,所以即便这儿是文臣的天下也是狄大元帅的一言堂。
狄青要练兵,大部分军务都是参谋官、参议官处理,他自己隔三差五过来把别人做不了主的事情解决掉。
好歹是个元帅,手底下总得有几个能用的文臣。
经略司衙门的同僚看上去都很好相处,苏景殊拿出任命书和身份证明让参谋官核实,领了官印就算正经上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