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(出版书) 第78节(2 / 3)

灾,所以荆州的百姓才会逃到“绿林”里当“盗贼”,因此到任后不打算征剿,而是减轻赋税,借给耕牛和种子,根除问题,没想到王莽又不悦,当场免了费兴的荆州牧。

王莽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他不认为新朝的政策有问题,哪个时期没有盗贼呢?以前的文景之治、昭宣中兴,不照样有吗?汉武帝时,天下都“户口减半”了,不照样渡过了难关吗?

这些朝堂之上的事情,太学里的刘秀不一定都清楚。但他应该能看见、听说和感知,到始建国天凤年间的最后一两年,天下特别是关东地区,连年出现大面积旱灾和蝗灾 4 ,这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饥荒,粮食价格飞涨,一斛粟米能卖到一斤黄金。

在不发达的古代,就算是丰年,普通人也未必每天都能吃上饭,更别说吃饱。因此每逢天灾,脆弱的社会结构最需要的是安抚和救助,但如今四方边境的战事仍然从内地吸走人力物力,六筦和征税的影响也超出了工商部门。

边境的流民流落到饥荒的内地,内地的饥民正在躲避征税和连坐,于是一并沦为啸聚山林的“盗贼”“匪患”。而此时,原本可以采取应对措施的官僚行政系统恰好正在改制,郡县在改名和划界,俸禄纷扰未定,也就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,基层官吏有些自己都快过不下去了。这样的状况持续到始建国地皇年间,终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:

富者不得自保,贫者无以自存……战斗死亡、缘边四夷所系虏、陷罪、饥疫、人相食,及莽未诛,而天下户口减半 矣。 5

这是汉武帝之后,再一次出现户口减半的严重状况。当然,户口减半并不是说天下死了一半人口,这其中包括逃亡和服刑人员。汉武帝时期的户口减半,与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有关;但新朝,在战斗中死亡和被俘虏的情况只是一部分,因法令苛刻而获罪,饿死、病死以及大量逃亡才是主要原因。

始建国天凤四年(公元17年),在荆州的南阳郡和南郡一带,一支由王匡、王凤 6 、王常、马武等人领头的饥民逃入南方的绿林之中,汉水之上,距离刘秀的家乡不远;始建国天凤五年(公元18年)底,吕母所在的琅琊郡,由樊崇等领头的饥民,也聚众劫掠,吕母的万余人马亦汇流其中。

这两支“盗贼”,分别就是日后著名的绿林兵和赤眉军。但现在,他们还和其他地区的流民一样,尚没有掀起巨大的波澜,只在地方郡县的视野里。

大概就在此时,刘秀返回了故乡。对于天下的种种变化,他还会继续观察、体悟。在故乡,已经二十五六岁的刘秀,沉稳的性格和游学长安的经历,给他的另一位叔父刘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

刘敞委托刘秀到长安帮他打个官司。

刘敞是汉朝时候的舂陵侯,翟义的兄长翟宣的亲家,汉末曾被牵连进翟义的叛乱,所幸后来他态度好,被王莽树为拥护他的典型。而此番诉讼,涉及始建国地皇元年十二月 7 之前他地租上的两万六千斛粮食和充抵草料的钱若干万。从这个事情看,首先,刘敞虽然没了爵位,但在新朝仍然过得比较舒服;其次,直到始建国地皇元年,舂陵一带仍然比较稳定,没有受到关东的影响和绿林的冲击;再次,选择刘秀帮他打官司,除了刘秀踏实能干、熟悉长安,关键是看不出他有造反的想法。

刘秀再次奔赴长安,拜谒时任大司马严尤。当时一同去的还有宛城的一个人,据说严尤接待他们二人时,注意到刘秀“美须眉 ”,长得帅,因此只和刘秀一个人说话。刘秀给了严尤很深的印象。用不了几年,他俩将会在战场上再见。

9赤眉军的兴起

这次重返长安,刘秀在办事之余,惊讶地发现南郊正在大兴土木,被征发的人日夜在工地服役,每天都有人累病而死。

原来是修建九庙。

京师的执法们,正在穷治一起大案。巨鹿郡有人谋反,联络发动燕赵一带的军队起兵,事情被大司空士王丹发觉,皇帝派三公亲自督办,案子牵连郡国豪杰数千人,都被诛杀。

带着从京师获得的此类信息,刘秀返回了家乡,他敏锐地觉察到天下的形势已经比较危急,但朝廷似乎没有足够的危机感。这或是因为关内一直比较稳定。不过,到了始建国地皇二年,“三辅盗贼麻起 ” 8 ,关内的匪患也层出不穷了。

面对源源不断呈报上来的边境战事和内地民情,王莽并非没有危机感。起初,他觉得应该以军事镇压为主,试图建立军政合一的军制,任命所有的州牧为大将军,郡长官为偏将军,县长官为校尉。

但效果不佳,不是说官僚加上军职就能打仗。

比如,在荆州,始建国地皇二年(公元21年),荆州牧发兵两万人攻打绿林兵,结果被击败,数千人被杀,辎重全部损失。绿林兵乘胜回击,攻克数县,掠夺了许多妇女和物资回到山林,军队扩充到五万多人,靠州郡的力量已经制不住了。

在关东,同样是这年,樊崇和琅琊郡及周边的叛军逐渐合流,达到数万,开始主动攻打周边县城;在姑幕县 9 ,与前来征剿的翼平连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