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敏觉得金军帅这人其实还挺好的,她低声说,“大人,我觉得金军帅更像是在逗您,故意折腾您。”大人逗小孩似得。
你说是就是吧!反正祖娘娘成了我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,处处都有人把她搬出来狙我。
紧赶慢赶,赶到营区的时候都已经是七八日之后了。
大营区就在盛京之外,沿路水稻、苞米、番薯都正是成熟的季节。
一到营区,金镇北就去忙去了。将桐桐和秦敏仍在一边就没搭理!这里当然有招待其他朝廷官员的地方,有专人接待。
桐桐只简单的梳洗,就直接出了营地。她看农田里的庄稼去了。
苞米不长,只一匝长,产量没那么大,但也不算是差。
番薯各个长的都跟小孩的脑袋似得,硕大硕大的。还有那水稻,她抬手捡起来洒落的一根,拿在手里看着,然后细细的搓着,认真的数着稻穗上有多少颗米。
这亩产是多少呢?
她走远一些,问地头的老农:“水稻亩产有多少?”
这个咋算呢?
“风调雨顺了,不到三百斤。年景一般,就二百来斤,不到二百五……”
桐桐就问:“能吃饱吗?有饿着的吗?”
“饿是饿不着,吃的孬点……有番薯呢嘛!这都百十来年了,就没听见饿死过人。”
“赋税……赋税如何?”朝廷的赋税看着不高,可这得看各地的执行情况。
“就是比例调整的重了。”
比例?
“以前呢,是细粮、粗粮、番薯,这三个比重是,两份、三份、五份。现在呢,是五份、三份、两份……”
也就是说,以前细粮征收的最少,番薯磨成粉之后,占赋税的一半。现在是细粮得占据一半!还是能吃饱,但却吃不好了。
换言之,赋税还是增加了,且增加的不少。
她就问说,“哪一年开始改的?”
“近二十年?差不多。”
桐桐捏着稻谷,朝京城的方向看去。
小皇帝跪在神龛前继续念念有词:祖爷爷祖奶奶,儿孙们真的没对不住二位的地方。这要是把江山给败了,朕也冤呐!
第128章 万里扶摇(27)二更
桐桐在田间转着,碰上谁就跟人聊几句。
其一,百姓并不惧怕当官的,她一身官袍,百姓并不会因为这一身衣服而畏惧。
其二,这里的百姓是混杂居住的。他们有蒙,有汉,有满,而且,年轻人里,问了五个,有三个说到哪个族的时候,他们都说他们父母那一辈。也就是说,他们都是通婚之后繁衍来的后代,说哪边的都行。
而且,百姓不是很重视他们各自都是什么族的。有人说蒙语,有人说满语,也有人说汉语,当并不妨碍彼此交流。
这一趟走下来,她真的是五味杂陈。
其实,百姓过的很安定,这是一个叫人觉得值得安慰的地方。
再次回到营地,她的视线被远处晾着的衣服吸引了。看门口值岗的,他们身上的衣服近似于枯草的颜色,有些泛黄,但这衣服是新的,应该是今年才发下来的军服。可营地里晾晒着的衣服,颜色却近似于黄绿色。
她缓缓的走过去,看了看晾着的衣服,若有所思。
秦敏找过来,“大人,金军帅找了您三次了。”
桐桐问秦敏:“这军服……”
秦敏还没说话呢,一个年轻的小将就过来了:“哦!这是太宗时期改良过的,尽量叫衣服的颜色随四季而变,便于隐藏。高宗时又改进了一次,颜色更斑斓,但染织很难。据说只装备小部分……”
桐桐点了点头,将挂着的衣裳掸了掸:“这个挂的不是地方。”
“自有人来管。”小将做了个请的姿势,“这位大人,您过线了……”说着就指了指几步远的黄色警戒线:“客人止步于那条线之外。”
桐桐愣了一下,“抱歉,被军服吸引了注意力,没看到了。下次不会了。”
“请吧!”
被人从那个区域请出来,桐桐并不生气。军营管理的比预想的井井有条的多了。
议事厅里,当中间摆着极大的长条案几,这是议事案。四周围着的都是椅子,此时,椅子上坐满了军中的将领。
金镇北坐在正前方,手在长案上敲着,有些不耐烦了。
桐桐进来的时候,都朝她看。她则扫了一眼这个议事厅,正中间是议事的地方,两边摆着沙盘,大沙盘小沙盘,各种沙盘几乎摆满了。而议事厅的最里面,一排摆着很多个巨大的屏风,屏风上固定的都是地图。
里面的陈设全都是草黄色的,看起来颇为陈旧一般,可其实,这个时节军营里用的就该是这个颜色。
她拱手:“对不住,下官来晚了。”
没人看她,金镇北指了指边上的椅子:“你坐吧。”
大长条形的,他占据一端,两边是他的手下的将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