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不太谦让,但只要有人挤到了乔喻身边开始提问,其他人大都会选择先静静的听乔喻的解释。
“乔喻,你的这篇论文,引理 3:模态路径上的模态点分布依赖于加权模态密度函数,其中权重函数 w(α,β,γ)的选取影响模态距离的几何特性。
但这个权重函数的选取依据我不太明白,是对数密度吗?还是其他已知的数论结果还是几何性质?”
“这个……嗯,已经证明了啊……类比于素数分布中的对数密度1/logp。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对数密度,这里有一个扩展来调控几何属性。
而且还要保证对称性跟平滑性,比如它的定义参数就是对称的……那个,你看,要是一出一个周期性项 s(β),模态路径的重复性和全局结构性会减弱……”
……
田言真、袁正心跟乔曦远远的站在旁边看着。没办法,现在挤都挤不进去了。
乔曦也大概明白了,昨天田言真为什么让她一直看着乔喻哪都不让去。
数学家们的热情一旦迸发出来,让乔曦都感觉挺恐怖的。
于是干脆提议道:“那个……要不先不管他了?”
嗯,眼不见,心不烦。
第156章 怎么可能忘记?
大洋彼岸,绝大部分地方已经是深夜甚至是凌晨。
但今天的突然更新所引发的讨论同样还在持续着。
好吧,已经不能说是讨论了,可以说是学术界开始地震了。
搞数学的研究者,其他期刊可以不订,但不可能不订四大顶刊。对于四大顶刊的发刊规律自然也很清楚。
这种双月刊,几乎就没有在月初前三天发布过,显得有些急不可耐了。
当然这也更让许多人第一时间开始关注今年这一期的论文。
尤其是在一群研究代数几何跟数论的学者中间,乔喻封面论文带来的影响,甚至可以说是核爆级别的。
原因是乔喻所提出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,其实是属于纲领性的数学思想,且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前沿性的数学思想。
但同时又跟朗兰兹纲领不一样,乔喻并不是提出一系列的猜想,而是直接着手开始证明这些命题,体现的是很直接的操作性思维。
乔喻不仅提供理论框架,而且积极地致力于证明相关命题。
类似于一条理论研究与验证相结合的路径,从理念提出到定理化的过程无缝衔接。
说实话,通过一种新的公理化系统去拓展经典数学思维的边界,这是每位数学家都希望能做的事情。
比如谈起微积分,人们就会想到牛顿跟莱布尼茨,这两位在数学界的地位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。
同理,如果乔喻能够完善他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,这套研究方法大概也会跟微积分一样,成为未来数学生必修的课程。
原因无非就是两个字好用。
如果不考虑其抽象性,如果乔喻能够丰满这套公理体系,无疑能让许多目前看来诸多棘手的问题,变得更为简单。
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工具库的扩大化。
很多人不太理解数学操作中工具的含义,其实说白了,就是数学家在论文中用严谨的逻辑所构造的一个个定理。
比如微积分、傅里叶变换、拉普拉斯变换,复变函数,变分法、筛法、群论、微分几何、辛几何、马尔科夫链等等……
目前数学发展的情况是,这些数学工具都只能在特定的领域发挥作用。
但数学家们又相信这一个个数学分支是有深层次联系的,至于这种联系以何种方式体现,大家都还没发现。
然后就有了代数几何,无非就是将代数方程与几何曲线联系起来。
还有了数学物理,辛几何被用于研究哈密顿动力学,其结构同样源于数学上的对称性与几何变换。
乃至之后的朗兰兹纲领,这一纲领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将代数、数论和表示论进行统一,通过建立更深层的数学工具框架,进行跨领域的联系。
其最成功的部分在于提供了一种宏观视角,让数学家去分析这些数学工具背后的共同规律。
这也让许多人相信,并做出判断,不同数学工具的视角可能在未来被抽象成更广义的公理体系。
说白了,乔喻现在就在做这样的工作,可以将之视为统一数学逻辑工具的全新尝试。
当然一种尝试可能并不会掀起什么波浪。数学家的各种尝试多去了。真正能做出影响力的屈指可数。
但数学界没有秘密,这两篇论文豪华的审稿人阵容,早就已经传了出去。
毕竟对于这些大佬来说,审核这样一篇他们集体认为逻辑很严谨的数学论文,并不是一件需要保密的事情。
不希望曝光的往往是那种,明知道这篇文章就是一坨翔,但因为人情关系,人家求上门,不得不捏着鼻子给了通过的那种论文。
所以杜根·洛特帮助皮埃尔·德里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