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豆沙带着弟弟、妹妹也都很有礼貌。
上午倒是有几位老太太过来看过汪氏和她聊天。都是当年和她一起唠嗑、刺绣的村妇。
沈寄让人上了易克化的点心和茶水,也在旁边听了几句。
这会儿其实流水席也还没散,离得远了的地方的人也有不少才走到的。
村里的大姑娘、小媳妇儿,手脚都很麻利。所以上菜上得也很麻利。
沈寄托里正的媳妇儿去说,这次是因为魏家的事让她们都受累了。
为了表示感谢,每人每天四十个铜板还请不要推脱,不然实在过意不去的。
这是她们平日挣不到的。
于是,今天连王家村打发出门、离得近的姑奶奶们也都回来帮忙了。
还有邻村的大姑娘小媳妇想来,里正媳妇说要先满足王家村的人,忙不过来再叫她们。
人员和物料都交给里正的媳妇儿在管理,沈寄让挽翠就是过去帮忙,也不要多理会。
挽翠过去主要是带着几个厨娘,教那些大姑娘、小媳妇儿做京城的一些菜色,给王家村的村民还有来吃流水席的其他村的人尝鲜。
还有这一路学会的菜色也都教了。如此一来还能学上一手,来帮忙的人积极性自然更高了。
每天剩下的菜,也都由这些大姑娘、小媳妇端走了。
自家吃不了,还可以送回娘家、亲戚家。要不然这大热的天也是麻烦。
而第二天的菜色,一大清早的就会有各色人等诸如屠夫、鱼户、菜农等送来。
只要不会乱套,挽翠便都只是看着就是。
所以这两天,王家村简直是前所未有的热闹,好像集市都被搬到了村里。
方才,村里的娃娃席间吃着肉说‘如果魏大人每天都回村来就好了’。
被里正媳妇笑骂是一群不知足的。
王家村这二十多年的日子和旁边的村子比起来是很好过的,简直是在奔小康。
不过,魏家人这一回来,自然是更加的富足了。
魏家给的银子,里正让人记了帐,告诫自己媳妇儿切不可因小失大。
在这溪边,席间的笑闹声都在远远的传来。
汪氏笑道:“这次回来,可真是让乡亲们都受累了。”
管孟笑道:“这样的大热闹,几十年后都可以讲给自家孙儿听的。”
再说那些女人每天在家伺候男人、孩子也不比这么帮工轻松的。
这样有铜板领,有好菜、好肉、鲜果拿去做人情的日子,她们巴不得多来些呢。
这二十几年夫人虽然是只救急不救穷,却也实实在在帮到不少人了。有志气的不管男女,日子都比从前好过许多。
魏楹也笑笑看向小溪里。
这会儿四个小姑娘已经不再各自为战了,各提了小鱼网的一角喊着’一二三‘然后从水里提起来。
每次提起来,上头就会有几只小鱼虾了,偶尔运气好还会有大个的。
然后换个地方把网沉下去一会儿再来。
两小这会儿也明白了出声就没鱼的道理,小嘴闭得紧紧的。探头探脑去看小姐姐她们捉鱼。
捉到了就放到一个有水的小木盆里。
小木盆就搁在他们的大木盆中间,他们叉开腿坐在两边、趴小木盆边看鱼,脸上不时被鱼尾扫起的水溅到。
等到小豆沙她们提网的时候,再扭着小身子看过去。
两人笑得开花开朵的,忍不住要笑出声了,就用小手把嘴巴捂住。
不然,要挨小姐姐的瞪的。
还要腾出一只手扶着、按着头顶倒扣的莲叶,也是忙了个不亦乐乎。
莲叶是小豆沙给两小摘的,让他们戴好,不然要晒黑,那就要赶回岸上伞下去。
两小怕被赶上岸去,便不敢让荷叶离了头顶。
午睡起来的小亲王和娴姐儿也一道过来了,就在大罗伞下摆的椅子上坐下。
娴姐儿自己倒了一杯沈寄的青草茶来喝,端起来喊了声‘大嫂’才发现沈寄真睡过去了。
笑着和小亲王道:“昨晚遛弯睡晚了。”
小亲王肩膀抖了抖,昨晚他们俩都睡下了,又听到隔壁屋子有动静。
起来在窗口看了一眼,就看到大哥、大嫂甚有情调的在花前月下(头上有月,屋旁有花)。
两人牵着小豆沙就那么慢悠悠的遛弯,气氛别提有多好了。
魏楹扶着汪氏过来坐下,“说什么呢?”
娴姐儿道:“说大嫂睡着了。大哥,夏日炎炎的你不困么?”
“我可不会坐了趟牛车进城,就需要躺下休息大半个时辰。”
娴姐儿嘟囔,“我可比小芝麻争气,没有嚷嚷坐痛了。”
汪氏笑笑,“那是人家王二叔特地叮嘱将座位又加厚实了,知道城里来的姑奶奶身娇肉贵。”
看魏楹拿起一旁的大蒲扇给汪氏扇风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