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
“过两天,”沈临毓想了想,道,“我会与她一道去九皇子府转转,她说她其实不记得多少了,但我想,或许会有什么情境让她突然想起什么来,大哥当时常去太师府,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地方?”
李嵘抿了一口茶。
热气模糊了他的视线,陈年旧事在眼前一一泛上。
自从他知道金殊薇活下来后,这些时日,李嵘就时不时会回想过去,想金太师,想太师府中的事情,也想那生得圆润白皙、可爱极了的小团子。
他听金太师哭笑不得地说过金殊薇的周岁宴,不抓笔、不抓书,抱着碟点心不肯松手,一看就是个小馋鬼。
走路磕磕绊绊学了好久,跑动却开了窍,往前冲时停都停不下来。
有一回冲错了方向,直接撞到了李嵘坐的椅子,吓得他赶紧把孩子捞了起来。
小团子胆大,一点不晓得自己险些撞歪了鼻子,还咯咯笑个不停。
那些琐碎画面让李嵘感慨万千,此刻再想起,情绪亦如茶叶翻滚。
“太师府的前院有一株金桂,”李嵘缓缓道,“其实,你小时候见过她,我带你去过太师府,你和她在树下玩。”
第192章 吃了就不哭了,行吗?(两更合一求月票)
“那是正月,永庆二十四年的正月。”
算起来,已经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,足足过了一轮。
那是李嵘太子生涯中平凡普通的半日,本不足以他记下来,但在近些时日一遍遍的追忆里,旧日场景如一副展开的画卷,已然褪色的部份又一点点鲜艳起来。
那一年的元月,无风无浪,京城被过年的热闹笼罩着。
母后还健在,身体说不得多健朗,但也完全看不出她会在大半年后病倒,又拖了些时日,最终还是没有看到下一个新年。
因而,此刻还顺风顺水的李嵘去太师府拜年,还带上了沈临毓。
太师府内,看起来很是忙碌。
往年,多的是相熟的同僚,年轻的学生,趁着新年伊始走动拜访一番。
今年的来客不多,都不想打搅金太师。
倒是方便了李嵘,不用琢磨着何时到访、能不碍着其他客人。
毕竟,便是想在太子殿下跟前露脸,大过年的也想松快松快,而不是好好说着话、突然听说太子来了,立刻紧着皮应对,还要说一堆吉祥如意话。
李嵘和金太师算是随意惯了,隔着君臣、师生,却不会过分拘着。
花厅里,他一面吃茶,一面问:“哪天启程?”
“定了十六,过完上元就走,”金太师叹道,“舍不得啊,于情于理,孩子离开父母都是极其自然的事。
京中有那么多地方州府出身的官员,也有许多人在离乡千万里的地方做官,说来都是为了朝廷,为了百姓。
我的儿子也是,但真要走了,还是舍不得。”
正说着话,外头传开密密的脚步声,以及追着来的低低惊呼声。
“姑娘慢些,当心当心。”
金太师听见了,原本坐姿端正如松的老人立刻站起身,走到门边掀起厚重的挡风棉帘子,探出半个身子看向走廊那头哒哒哒跑过来的小孩儿。
那是才四岁的金殊薇。
她个头长得不快,脸颊圆圆的,元月天寒,一身红色绸袄,领口袖口包着雪白的兔毛。
脑袋两侧扎着丸子,戴着坠了铃铛的红色绢花。
随着她的脚步,叮叮当当个不停。
用李嵘的话来说,像只热热闹闹、还沾了圈雪的大红花灯。
金太师在“祖父祖父”的呼唤中喜笑颜开,拦下了一跑起来就止不住步子的团子,牵着她的手回到花厅里。
金殊薇跑得脸上红通通的,听金太师的话,脆生生给李嵘问安,又好奇地看向了坐在一旁、从未见过的小小少年。
李嵘笑着与金太师道:“我看老大人不是舍不得幺儿,而是舍不得孙女。”
金太师被“拆穿”了,也不脸红,只大笑着道:“这把年纪了,还不能追求一下含饴弄孙?”
≈lt;a href=&ot;&ot; title=&ot;玖拾陆&ot;tart=&ot;_bnk&ot;≈gt;玖拾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