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盛唐挽歌 第1150节(2 / 3)

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!

清不能说明什么,但日月之下皆为王土,就太应景了!

唯有方重勇笑而不语,只是轻轻点头表示赞同。

于是众人定国号为“明”,即日起方重勇登基,大赦天下并尊方有德为“明高祖”,封王韫秀为皇后,家中妻妾都有封赏,俱有名分。

由于家中女眷太少,元载又建议选民间秀女以充实后宫,方重勇再三权衡之后,不得不采纳在这个时代,无论怎么看都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建议。

河北、河南、淮南、江南等地,对于官府“换牌子”的事情完全无感,他们本身也不是李唐王朝强盛时的最大受益者。

然而,当方清登基,改国号为大明的消息传到关中以后,当地的李氏宗室残余,就立刻起兵造反了。

汴州也不平静,一些搬迁到这里的李唐宗室蠢蠢欲动,包括他们的亲家,某些关中天龙人家族,也是在密谋政变。

只不过,人一多嘴就杂,更是有不少人刚刚听到密谋,马上就去汴梁城内的朝廷衙门告密。这些阴谋政变还没开始,就已经闹得满城风雨。

毕竟,所谓的名分大义不能当饭吃,方清和当初的汴州朝廷没有做什么倒行逆施的坏事,反倒是均田,发盐引,减商税,开工坊,请科举进士给百姓免费认字,干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。又收复了关中与河西,还打跑了吐蕃人。

平时这些事情不会有多少人夸赞,一到关键时刻,民心向背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。

即便是颜真卿和颜杲卿,也没有参与到这些事情当中,而是选择了老老实实的闭门闲居,辞了官不再过问政务。

方重勇将这件事全权交给了侦缉司的司长卢迈处理,可以专断独行,处理完以后再上报,不必事事请示。

卢迈也很争气,放开了手脚干活,带人迅速扑灭了汴梁城和周边各州酝酿搞事情的那些人。

铁血手腕,找到一个就杀一家,杀得血流成河。

对此朝野震惊不已,没想到方清政变的时候一个人没死,政变之后大清算,却是只要有人酝酿搞事情,就会有血光之灾。

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职位不高的中枢官员!

听说这些事情以后,汴梁城中科举备考的士子,大骂那些酝酿造反的人狼心狗肺,朝廷杀得好,坚决拥护大明官家方清。

嗯,如果阅卷的时候可以直接给个高分,那就更好了。

大家心里想着的都是,这次处置了一大批人,还有不少官员,这不就意味着,会空出很多官位来嘛。

至于为前朝喊冤的事情,谁爱做谁做吧,反正他们这些前程似锦的科举考生是不做的。

在这些人心中,方官家就是永远的神,唯一真神,只恨自己的心声那位官家无法听到。

人间世态炎凉便是如此,才过去不到一个月,就没人记得前朝的好了。

改国号,登基,入主汴梁城皇宫之后,方重勇并未闲着,而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内政。诏书像是不要钱一样的下发,看得人目不暇接。

第一道圣旨,是成立国家战略决策局,常设成员九位,一般成员二十五人到三十六人之间不定,地位在议政堂之上。

九位固定成员里面,三省六部当中选六人为固定成员,宰相必在其中。另外三人,则从民间选拔有才华的“国士”担任,任期都是三年,三年一轮换。

民间选什么人,没有身份限制,可以是现任官员,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,最终由官家一言而决。

这个部门,专门负责商议处置涉及国家发展方向的大事,政务并不繁重,但权柄极大!

第二道圣旨,则是发布了第一个“武年规划”,并规定了这些年当中,应该发展的项目。

其中土地要如何如何,仓库要如何如何,吏治要如何如何,说得很详细。

圣旨还特别强调,要优先发展纺织业,其次发展采矿业,并提出了“粮食要多,工坊要多,商路要多”三多原则,在稳定农业的前提下,积极发展手工业,特别是可以用于和外邦交易特产的手工业。

比如说棉被与丝绸。

第三道圣旨,则是下令在汴州新建一所“综合性大学”:汴州理工大学。

其中包括算学,力学,器械,军工,化学等科目,向全国招募教习,由官家亲自考核,一经录用,立刻给予高薪。

然后,将汴梁城皇宫的一处闲置之所,开辟为专门负责纺织的织造工坊,以服徭役的方式,发动汴州及周边地区,并且有兴趣参与项目的百姓,到这里参与纺纱织布,学习纺织技巧,研究纺织技术。

包吃包住,但没有工钱,想走随时可以走。

后来,这里改名为“中央织造局”,并闻名海内。从这里走出来的学徒,都成为了民间纺织作坊的抢手货,甚至有很多人因此发家致富。

第四道圣旨,则是调整了原本大唐“道”这个行政区的区划,废除“道”,然后将全国分成几个“巡抚区”。并在每个区的治所以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