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赝太子 第738节(2 / 3)

哦?”苏子籍这不对感觉又深了些,感觉似乎自己忽视了什么,斟酌的问:“梵教是外道,你具体说说。”

“……”

曹治抬首看苏子籍,睁大了眼,过了会,突然明白了,太孙是状元,本按照朝廷制度,是翰林院修撰,然后自然有官学教导,可是太孙身份特殊,直接管理一方,又回京授爵国公,代王,太孙。

竟然无人知道太孙的学问虽精搏,却缺了一块。

“此是宰相之过也!”曹治沉默了,难怪他略有奇怪,太孙似乎有点亲近梵教,虽程度不大,但还是略有点使人诧异。

当下说着:“刚才,太孙在庙内所说,中土历朝尊天,以天为君父,以天子之名治于四海——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,非敢自专也——实是至道之论。”

“但道有,尚得有德,何谓德,恩泽为德。”

“有道无德,万物不生,百姓不附。”

“魏世祖的《天命福地论》,就论述其泽,是翰林教学首篇,以正祭祀人心。”

“等等,魏世祖的《天命福地论》?”苏子籍一怔,曹治已经明白了,就款款说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,这篇就是论述正祀。”

“太孙聪惠,臣所难及,臣背诵下,太孙就自解其意了。”

说着,曹治就清了清口。

“天之授命于朝,乃元气矣,虽秉性厚薄,祚数不一,但人主受命于天,不论薄厚,元气就生帝乡,以庇其魂……”

“大凡人臣,受谥号追赠,立成鬼神,须知一旨下降,赐给天命元气一丝一缕,能改阳世命数,也能改鬼神之数,人主将相,信道拜神,乃以贵拜贱,奈何不自信矣……”

“只是人臣既受龙气天命,也必归于帝乡,虽虔信不得转生别处,何也,忠臣不事二主,人鬼岂能两全,无论何神,其法不能加帝乡,唯天意及人主自专也……”

“不仅仅法不能加帝乡,也不能加阳世,只掌冥福罢了。”

“只是元气有限,滥出亦有破家之嫌,故为人主者,当自强不休,增益元气,以延国祚,以膺天眷,为人臣者,当忠心效主,勤于王事,亦以元气以膺王眷,此法理一也”

这一篇文不长,但苏子籍四书五经已经到18级,一听就如中雷殛,心里轰然一声,顿时怔了,也醍醐灌顶一样豁然憬悟。

“原来是这样。”

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,为什么祀,扣掉了鬼神崇拜,其实就是精神文明,或者说,主流思想。

祀者,敬也,近也。

所以历代朝廷都祀的是天系(天地日月山川忠臣孝子),这就是朝廷的核心思想。

自古来,士大夫阶级,思想上总没有沦陷过,这就与这套分不开。

其中核心的核心,就是封赠。

第1249章 张岱清正,地薄三丈

所谓的封赠,是指五品以上官员可得到相应死后封阶,其目的是“令灵其不昧,誉永彰于奕世,励移孝作忠之风”!

明白点,就是得到封赠的人,死后转身帝乡,并且神威是普通人十倍百倍千倍,这就是“令灵其不昧”

而还有青史留名,因此得三不朽之一,这就是“誉永彰于奕世”

这些都是个人的待遇和好处,而朝廷有什么好处?

就是“励移孝作忠之风”,使人人孝忠,自然就民风清明,国祚绵长。

而且封赠除了本身,还可以向父母妻室推及,官品越大,驰封荫德越是隆盛。

再说明白点,信徒为什么信教,小半是求之阳世富贵,大半是死后能入净土天堂这些,或者转世得益。

朝廷封赠制度,就是使得册封的人,死后能转生帝乡,并且还庇佑父母妻子。

这就是“天堂(净土)许可令”

原本历朝,为什么经历无数种外来思想而同化,就来源于此——读书人,官员,都是天系信徒,死后入天系之土——帝乡。

传闻明朝宰相杨廷和也曾拜访庙,与和尚辩论,就说过:“阎罗但拘小民哉,与我等何司?”

意思是,有谥封的官员根本不入地府,阎罗地狱与之何干?

有帝乡有待遇,才是二千年官员不变色的根本。

但是这些,终没有明文规定。

苏子籍也根本没有想到,可现在才知道,魏世祖这一篇用词浅简的文章,却完全成了天系的总纲。

第一段就是说,皇帝奉天得运,运数就化帝乡

第二段是说,皇帝以及帝王将相,神威远超鬼神,拜神就是“不自信”

第三段是说,由于官身数十年,早就和龙气密不可分,哪怕拜神求仙,也无法转生到别处

这段最是厉害,无法转生神土梵土,就无法享受福报,官员还拜什么神,求什么梵?

“难怪,根本没有高品官员会真的去信神求梵,有之多半是梵教伪造,基本上没有历史材料。”

“求仙是阳世长生,又不一样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