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命真人于沙漠,入中国为天下主。
天帝任命沙漠中的真命天子,进入中国成为天下之主。
秦念知道,这句话的后半段是“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,今运亦终,其天下土地人民,豪杰分争,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,遂戡定诸雄,息民于田野”——
也就是说元朝的气数已尽,其天下的土地和人民被豪杰分争,只有他朱元璋得天帝恩赐,得到英贤辅佐,平定四方。
这是在告祭“上帝皇祇”,目的在于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。
但以这种方式赋予自己天命——
【秦念:你赋予元朝天命,那你回答朕:明朝为异族所灭是否也是天命?】
【朱元璋:……】
【秦念:若你明朝注定为异族所亡,华夏要你朱明有何用?!】
【朱元璋:……】
朱元璋喉咙干涩,竟不能发一言。
早在汉武帝话题时,秦念就否定天命。
朱元璋曾以为这是后世秦皇为否定嬴秦二世而亡是天命,才会否绝天命之说。
他万万没想到,秦念否绝天命,竟是因他以天命定元朝为正统,使得亡明的异族也变成了“天命正统”!
………
刘彻眯了下眼。
他突然发现“天命”之说的确不能用。
天命确实可以愚民,使得皇权更为稳固。
但后患却是王朝覆灭之际,后世也将以此定论前朝覆灭为天命!
正如大汉言秦亡为天命,亡汉者亦会称自身是天命。
【朱棣:天命之说是沿袭前朝作为,父皇不知大明将亡于异族,也不知此言会助使明遗民为异族奴役。】
三名朱姓皇帝的民心排名都在速降。
但朱棣出言,并非为了挽回民心,仅是孝心所致。
话题轮到了大明,秦念又明显对大明心有怨气,民心之降无可挽回。
之后还会再降。
朱棣对此心知肚明。
………
朱允炆脸色青白交加。
秦念指责皇祖父时,他想要驳斥此人,却想不出可以反驳的词句。
而他信任的两位大臣……
遵循他们的谏言削藩,结果却是燕王篡位,声誉排名还远胜于他。
如今又是燕王先他一步为太祖皇帝辩解。
【秦念:那现在呢?朱元璋,你还认为王朝兴亡是天命吗?】
【朱元璋:……】
朱元璋依旧沉默。
他知道此刻最好的回答是否定天命。
但他已经认错了一次,又怎么能因同一件事再次认错?
秦念何必如此咄咄逼人?
………
“陛下!明君可得天命,无德方失天命,非天命定王朝之兴亡!”
听黄子澄之言,朱允炆闭了闭眼:
“天意认定燕王才是明君。”
“陛下!这绝非真正的天意,天意怎会定论暴君始皇帝为首位?这是妖言!”
朱允炆被说动了。
说到底,他也不想承认自己不如燕王,更不想将皇位拱手相让!
于是他采纳了两位大儒的谏言。
【朱允炆:天授于有德者,是燕王后人无德,方失天命,非大明亡于异族为天命!】
【朱元璋:住口!朕果真看错了你!】
朱元璋此刻才真正确定朱允炆果真如秦念所言:
一无是处。
真信以德治国的皇帝,在声誉榜上的排名都相当难看。
朱允炆的排名,也着实难看。
朱元璋怒斥朱允炆的同时,也同样感到后怕。
他曾以为严刑峻法是建国之初的不得已而为之,只要他铲除所有威胁,以德治国的朱允炆就是延续大明的最佳选择。
事实却是——
在任何时候,以德治国都是个笑话。
被儒家愚弄的不只是朱允炆,还有他自己。
………
朱允炆原以为他会得到太祖皇帝的赞赏,他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皇祖父的怒斥。
“陛下!这绝非太祖皇帝所言,定是燕王请妖僧作祟!”
黄子澄是宁死也要维护正统之人。
维护正统,即为维护儒学。
“这若是天之意志,又怎会以暴君始皇帝为声誉榜首?”
在他看来天意绝不会以暴秦为榜首,这天幕就是燕王篡权的手段!
【朱允炆:燕王,这天幕定是你令妖僧所为!】
【朱棣:?】
燕王朱棣同样震惊且疑惑。
朱允炆口中的妖僧,该不会是指道衍吧?
道衍要是有这个能耐,当初父皇还活着的时候,就制出此等天幕,这皇储之位怎么会轮到朱允炆。
他哪里还需要靖难?
……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