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67章(1 / 2)

仅凭“恢复中华,弥合南北”的再造华夏之功,朱元璋不管有多少过错,都足以在华夏皇帝中稳居前十。

秦念越是了解当时的南北裂痕严重到什么地步,就越是感慨朱元璋的果决。

元朝虽然是大一统,却施行南北分治。

汉人都受到歧视,但北人排在第三等,而南人是第四等——

代入某国的种姓制度,可以想见在这种南北分治下,南北的裂痕只会继续扩大而不是弥合。

北人普遍使用胡语、穿戴胡服,被南人视为“犬羊之俗”。

而在朱元璋北伐时,北方汉军多帮助元廷抵御明军。

汉人,帮助元廷抵御明军。

说是准民族级的对立隔阂,一点都不为过。

【朱元璋:朕还以为你会指责朕弥合南北的手段过于酷烈。】

看到“再造华夏之功”,朱元璋竟是有些不知所措。

被秦念指出的过错实在太多,他甚至都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名列声誉榜前九。

【秦念:“诏复衣冠如唐制,禁胡服、胡语、胡姓名”,这是再兴华夏之举,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。】

乱世当用重典。

元末时期的胡化极其严重,当然得用重典。

参照唐朝的羁縻政策在同化异族上的无力,朱元璋的手段要是过于柔和,汉化速度只会锐减,这就又是将其中的风险全部留给后人。

届时大明可不一定能有276年。

元清之间要是没有这276年的大明,秦念都不敢想象华夏文明会走向怎样的境地。

………

复衣冠如唐制?

刘彻没有出声,说所衣为汉服的是秦念。

这朱元璋显然更喜爱李世民。

刘彻虽然对这个“二凤”多有敌意,但也不得不承认“盛唐”之说。

………

李世民肃然。

“再兴华夏之举,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”。

换言之,宋亡于异族之后,华夏面临被异族同化的危机。

因为异族不会“柔汉人”。

【朱元璋:谢秦皇美言。】

秦念对各朝百姓的影响再次显现。

朱元璋看着自己的民心排名迅速上涨,虽然涨幅依旧远不及此前的跌幅。

相比切实关系百姓自身的种种弊病,“再造华夏”之说对于此时的大明百姓,还是有些过于遥远。

民心的上涨,仅仅只是他们相信秦念。

她在夸赞陛下,则陛下在这方面的功绩就是于民有利。

虽然他们不懂有利于何处。

【秦念:在弥合南北上面,五年后你还会有南北榜之功,现在倒是可以将此事提前。】

【朱元璋:何为南北榜?】

朱棣欲言又止。

既然秦念说是“功”,那他就不必为父皇辩解。

【秦念:五年后的科举,春榜所录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,引发北方举人联名上疏。你为平北方学子之怒,主考会试的考官或被诛杀或被流放,春榜之外又额外再开夏榜录取北人六十一人。】

【朱元璋:科举舞弊案?】

朱元璋没看出这一事件自己有何功绩。

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考官与南方士族勾结,在科举中舞弊。

【秦念:并非如此,你给倒霉的考官们安的罪名是罪臣余党,足见这次科举不涉及舞弊。】

《明史》记载:“帝怒,命侍讲张信等覆阅,不称旨。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,三吾等实属之。”

明太祖派人复核试卷,但结果不符合他的旨意。这时有人说张信等人是故意把北人差的试卷呈上来,刘三吾等人要为此负责。

于是“信蹈等论死,三吾以老戍边,琮亦遣戍”——这个倒霉的宋琮是当年的会元(会试第一)。

从这段看得出不是科举舞弊案,就是南北学子的差距。

毕竟北方沦陷于异族的时间太长。

《名山藏》中记载:“三吾、信稻蓝党,余皆胡党”,也就是给考官们安上“蓝玉余党”、“胡惟庸余党”这两个洪武朝知名口袋罪。

这件事考官和那个会元考生都很冤,但明太祖如果不这么做,则极有可能引发北人离心。

【朱元璋:……】

朱元璋开始怀疑人生。

他觉得秦念是想要讥讽他,却又觉得她没必要以这种方式讥讽他。

“弥合南北”被秦念视作他的极大功绩,这南北榜……

等等,弥合南北?

朱元璋似有所悟。

………

看到“罪臣余党”时,朱棣松了口气。

他就怕秦念说出“蓝玉余党”这句话。

很快朱棣就想到是他多虑了。

以秦念对武将的喜爱,她必然会设法保蓝玉性命。

蓝玉之死,是因为朱允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