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恨至亲殁于饥疫,恨贫不克葬。
哪怕秦念此言借天幕传遍各朝,则土地兼并严重的王朝中后期,恐怕就要“加速亡国”。
亡明的异族,其姓氏为爱新觉罗。
这七人的声誉排名最低的也在中游,显然这个异族王朝远未到王朝末期。
秦念能够在此时重整山河,必是借助这“杀豪强,分田地”之说。
朱元璋不得不为之赞叹。
【秦念:农民均田之说,起源于你朝末期的农民起义。】
“杀豪强,分田地”是学自管理员的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。
但秦念不好在皇帝群用这位的原话,所以改了前三个字,并将起源追溯至明末的农民起义。
“均田免赋”是李自成造反时的口号。
历朝历代为了抑制土地兼并,大多都有“均田”举措。
但这种举措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农民,而是统治阶层想要收取更多赋税。
明末的“均田免赋”是农民起义思想的一次重大进步。
虽然这一政治纲领未能得以实现,但依旧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。
秦念只说均田不说免赋,是因为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免赋,只能算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在当时过于超前。
太平天国的《天朝田亩制度》在均田上更进一步:
“凡分田,照人口,不论男妇,算其家人口多寡,人多则分多,人寡则分寡,杂以九等。如一家六人,分三人好田,分三人丑田,好丑各一半。凡天下田,天下人同耕。”
但在赋税制度上同样过于超前,一切财物归公,走的是“无处不均匀,无人不饱暖”的绝对平均主义。
秦念突然想到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生于嘉庆十八年,按甲方给的人设,理论上秦念甚至能见到幼年的洪秀全。
【朱元璋:定是百姓活不下去,方有此言。】
朱元璋已经明白,想方设法阻止百姓起义并没有意义。
倘若百姓活不下去,再怎么设防也无济于事。
大明亡国不在于农民起义,而在于朝廷治政无能,致使民不聊生。
朱元璋只叹“起义军中没有刘邦这样能够整合各方势力的政治家,让异族入关捡了漏”。
【秦念:刘秀,你看朕说的这一策,是否可行?】
秦念推演在嘉庆年间造反,唯一能够成功的办法就是“杀豪强,分田地”。
嘉庆皇帝死后就是道光皇帝,而洪秀全是在道光三十年建立太平天国。
可见此时的百姓早就苦于土地兼并以及繁重的赋税。
而放在西汉末年,这个办法就算救不了西汉,也能让扒权贵豪富几层皮。
【刘秀:秦皇大才。】
【刘秀:借天幕之利,朕可以迁移豪富来抑制土地兼并,但朕无法确保后世所有汉帝会坚持迁徙之政。秦皇可有根治土地兼并之策?】
“杀豪强,分田地”之说已经传遍天下。
唯有土地兼并问题得到遏制,农民不失地,赋税不严苛,才能防止有心之人以这六字掀起动乱。
但刘秀只能确保自己治下能限制豪强。
刘庄刘炟或许也可以。
但刘秀无法保证后世不会出现元帝那样“以德治国”的皇帝。
那就只能再问根治土地兼并之策。
【秦念:这就关系到赋税制度,等下一个话题再说。】
下一个话题肯定是祖龙的话题。
秦念把官制改革、赋税制度、户籍制度全部都挪到祖龙话题,是因为这些内容相互关联,无法拆开来说。
而秦朝作为第一个王朝,是最好改革的王朝。
祖龙对方士毒丹没有反应,秦念有理由怀疑他的时间是大一统不久。
那就更好改了。
【刘秀:……】
刘秀想起十日前他问秦念是否要恢复宰相之职,秦念也是这么回答的。
不同点在于当时还无法确定需要多久才能获知答案。
但现在可以确定,十日后必然可以提及。
【秦念:你问朕西汉亡国的原因,朕说完了。那就该你来回答朕的问题。】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