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25章(1 / 2)

【秦念:对。】

【秦念:需要注意等合适的时候,就应该从县学开始改革,改为语数、物化生、政史地八门科目, 入郡学后加律法成九门学科。到时候国试就不再是语文、数学、律法三选一, 而是按照国学各科目的要求进行报考。】

【李世民:朕定会记下此事。】

李世民还是没看懂。

但他看出了秦念时期的科举制, 远比她此前所言更为复杂。

秦念之前说“师资不够,所以现在的官学只能用于服务科举”。

想必是指等到师资足够之后,才是改革的时机。

【嬴政:在官学改制之前,又当如何防止其余公子公主与未来的重臣结交?】

嬴政也没看懂秦念那些官学改制。

但他知道秦念并没有回答刘彻的问题,故而他又问了一遍。

………

刘彻这才发现他被秦念带偏了。

秦念说的是未来的国学,现在的国学就只有一所,且学生皆是为从政而来。

【秦念:简单,若已经选定太子,非太子者只能就读郡学。想上国学视为有意从政,能否入学由太子决定。】

郡学遍布各郡,能考上国学的人不多。

就算皇子皇女在郡学结交好友,这好友也很难考上国学,更别说还有殿试这一关。

甚至就算通过殿试,也不一定能成为朝中重臣。

至于没有选定太子的情况——

皇子皇女都能上国学了,皇帝还不定太子,显然是走养蛊路线。

既然是养蛊,和在朝堂结党比起来,在国学结党又算得了什么?

【嬴政:可。】

【朱元璋:秦皇,这官制改革又该如何?】

废除丞相导致党争加剧,以至于后世明帝屡遭刺杀。

官制改革也是朱元璋想要知道的事情。

刚好秦念方才提及“殿试也必然更有针对性”,这显然与官制相关。

【秦念:第一,军政分离。军队不再参与任何行政决策,只接受皇帝的指挥。军队依照《军法》从事,内设军事法庭及文职系统。】

【嬴政:文职?】

嬴政不解其意。

军队内部为何要设文职?

【秦念:军队文职就是将军饷发放、军功核算、后勤管理等原本属于文官系统的工作内容,切割出来移入军队内部。相关人员虽然有军籍,但无需直接参战,非现役,不设退役时限。】

【赵匡胤:……恐生割据之事。】

虽然认可文武相互促进一说,但看到秦念让军队彻底脱离文臣管辖,赵匡胤不免感到忧虑。

如此一来,军队内部不受挟制,岂不是很容易坐大?

【秦念:错了,军队不参与政务,才能根绝割据之患。】

【赵匡胤:可军屯区粮食可自给,就无需支拨军饷,军队依旧有割据之危。】

赵匡胤明白秦念所言。

军队不碰地方政务,且二者完全分割,不似唐朝节度使那般,同时掌控军政财三方。

但军屯制下,其内部本身就有“财权”,又自设文职,这不就是另一种军政财合一?

【秦念:所以朕说军队屯田是国穷之时的过渡方案,等国富之后就不能再屯田。】

【赵匡胤:……国穷之时,又当如何防割据之危?】

赵匡胤一直觉得大宋算是富裕。

大宋本为募兵制,自愿应募即成为终身军人,又有流民、饥民或罪犯作为补充,维持五十万人的军队不难。

但看完秦念的军制改革后,赵匡胤就意识到本朝的募兵制存在极大隐患。

一为精锐部队若是遭逢重创,短时间内难以补充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兵源。

原本历史上,赵光义两次大败葬送精锐之后,大宋就只能转攻为守,必是有此缘故。

二为纵然军队未遭重创,随着军卒年老,战斗力必然锐减。

秦军的五年兵役制,却能确保军卒皆为年轻力壮。

赵匡胤已决定逐步以五年兵役制取代终身服役制,且由于大宋国富,许多地方无需军屯制,就能给予军卒较高的军饷。

但大宋边防地区仍需军屯——显然大宋依旧可以说是国贫。

边防地区又最容易生变,赵匡胤只能请秦念继续答疑。

【秦念:军队从连级开始施行双主官制。连长主管作战、训练等事务,指导员主管官兵思想、纪律监督。】

【赵匡胤:监军?】

赵匡胤现在看到监军就想起杨业之死。

现在正在思考应当如何平衡将军与监军的权力。

连级——约百人为连。

秦念却是要从连级开始安置监军?还是双主官制?

【秦念:不是监军。指导员的主职是教导军卒认字读书,教学军法军规及其他相关政策,监督队内纪律,军卒遇到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